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人文昌盛之邦,文物著于江南”的美誉。常熟红木家具产业有其辉煌的历史,尤其是以“苏作”雕刻工艺为代表的红木家具产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
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的常熟手艺人,取木为材,制木为用,把人们心中的大美,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天的江苏职教风采,让我们一同走近传承苏作技艺的民间工匠们。
被誉为“红木之乡”的常熟,著名雕刻技师众多,明故宫建筑设计师蔡思诚,以雕刻“苏东坡游赤壁图”核舟而闻名于世的王毅,精于剔漆的杨士谦、顾思云。近年来,常熟又涌现了诸多雕琢娴熟、艺术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
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这间不大的工作室,苏式红木雕刻传承人顾连元正对着《圆明园四十景图》缩小版精雕细刻。红木雕刻的圆明园四十景是根据《圆明园四十景图》制作的,一图一景,共40件。这一匠心巨作的部分于一年前在常熟市博物馆展出。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清朝乾隆皇帝的旨意,由当时最著名的宫廷画师唐岱等历经九年绘制而成,是中木商网陈昌文国历史上唯一真实而全面地描绘圆明园景观的美术长卷。
顾连元用红木雕刻的方式呈现圆明园盛景。按照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对雕版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每一个元素都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甚至在一个极小的区域内,都划分着五六层的高低错落的效果。
哪个树杈在上边,哪个树杈在下边,中木商网陈昌文在临摹这套图纸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圆明园四十景图》整体雕刻,顾连元选择了浅浮雕的方式,而这正是他的拿手好戏,一刀三式。《圆明园四十景图》工笔画线条修长,角度圆转,曲线变化很大,又往往必须一笔带过,一气呵成,不能二次描笔修补。对应在浮雕上,就要求也必须效仿这样的笔触,在连续的一刀中辗转勾勒,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而这看似简单的一刀,没有数十年的修炼,是绝无可能。"你不断在雕刻,不断在思索,不断在体会,然后做到心灵交会,变成你的潜意识。"
红木雕刻,最怕木头突然崩掉。木头纹理,看似相连,其实很多处却已断裂、走形,此时,如果不仔细辨识,蛮横使力,便有木块突然脱落而前功尽弃。
70岁的顾连元,戴上350度的近视眼镜,有时也未必能看清这木纹的细枝末节。然而,遇到那些异形、断裂的木纹,凭着刀锋传回的触感,他将这异形、断裂的木纹,收拾得服服帖帖。"你不能去顶着它,而要峰回路转地和它的木纹相吻合,它怎么转,中木商网陈昌文的刀就要跟着它的势,顺势而就地去凿。"
顾连元的作品几乎都和狮子有关,而他更是凭借十多年前创作的一件“千狮台”,赢得“千狮之父”的美誉。不过,温润的江南,自古以来不出狮子。顾连元的狮子情缘又从何而来呢?
原来,顾连元的父亲顾金生也是一代雕刻名匠,40多年前的一次广交会上,父亲首创的“百狮台”红木雕刻圆桌,首次将狮子文化与红木雕刻完美融合。这件作品让顾连元的父亲一举成名,各地订单接踵而来。因为人手紧张,当时还在进行简单红木加工的顾连元开始跟随父亲雕刻百狮台。
江南无狮,如何才能在生活中提炼狮的精髓,在雕刻中达到神似的境界呢?顾连元躲到乡下养了几只猫,观察它们的举动。猫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母性童心都在他的雕刻刀下化身成为狮子的造型。
2004年3月,历时3年多的紫檀木雕“千狮圆桌”诞生了,一举夺得中国民间艺术金奖,创造了中国单件作品上的狮雕数量之最。顾连元所雕刻的吴文化的狮子,如江南人一样小家碧玉、生动活泼."大的也有,小的也有,有的钻在球里面,探出一个尾巴的也有,有的在球里面,只有半个脑袋在外面的也有,有的只有几个爪子在外面,有的全身的,打闹的,上面扑在下面的,下面拐过来的。"
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实践,使顾连元练就了一手真功夫。2012年,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工艺美术红木雕刻专业,顾连元大师任教带徒授艺,使苏派红木雕刻技艺后继有人。]中木商网陈昌文看到了学生,就看到了希望,你有本事,但是你的本事不是你一个人的,应该说也是社会的,文化一定要传承下去。
雕刻是一门减法的艺术,经过手艺人的独具匠心,原本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木料,在刻刀下有了新的生命。四十多载风雨路,顾连元不断推陈出新,共获得4个国家级奖项,20多个省市级奖项。四十以手雕,五十以心雕,六十以神雕,对于年逾古稀的顾连元,这已超出了纯技巧的层面。
顾连元在形容自己时说:“在40岁的时候,中木商网陈昌文就有些发呆了,为雕狮而呆。50岁,中木商网陈昌文开始进入那个状态,已经有了一个目标,50岁为雕狮而痴,千狮台成功了,一举夺冠,拿到东方珍宝奖,也就是在这个过程,50到60,为雕狮而狂。”
他收了多位弟子,大徒弟已经能够独立创作群狮组雕,两位新收的徒弟是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2015届学生,他们经过近3年多的学习,如今也已掌握了浮雕、镂空雕、立体雕等传统技法。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2015届学生章骏告诉我们:“看了师傅演示的时候,很快地把一朵花做出来,感觉上很厉害。一年之后可以做简单的花卉图案,慢慢的,在细节的地方,技术提升上去,也可以做一些更复杂的东西。”
提到苏作家具,常熟人都由衷感到骄傲。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审美情趣,苏作家具没有复杂而华丽的装饰,温婉清雅的造型配上红木特有的光泽和质感,使苏作家具既具有大写意的简约,又不乏细腻温婉的气质。
明代开始,以常熟为中心的红木家具制造行业在苏州一代非常发达,苏派工匠们在制造家具的过程中"惜木如金",将智慧和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许多独特的工艺手段。"掉五门"是工匠们对苏作家具赞美的行话,桌椅板凳等带腿脚带家具在制作完毕后,其腿脚的脚印、腿与腿之间的间距,每一件都不差分毫,这种尺寸相同、每一只脚印都能相互契合的情形就被成为"掉五门"。在没有机械生产的年代,工匠们要达到如此境界,需要不断地实践积累。
常熟红木家具协会会长 常熟市技能工作室主持人徐瑞生说:“每一道工具都是要有一定的基本功的,刨一个料,我们一个学徒工,他没有半年,他刨出来的料不是90度,是不直的,装起来的时候就有问题。第二个他打的这个眼子,如果说这个眼子打不好的话,再装进去,不是直的,是斜的,装起来就有问题了。第三个这个榫头,装的时候不正或者松了,又不行。”
三代木匠出身的徐瑞生今年72岁,1962年进入常熟木器厂工作。当时常熟红木制造业达到鼎盛时期,许多外国人被中式家具,尤其是苏作家具的魅力所折服。匠师们精湛的手艺代代相传,南京博物院在维修故宫红木家具时,几乎请的都是常熟工匠,因为只有常熟匠师才能将珍贵的红木家具修整得毫无破绽。
徐瑞生说:“”一个佛龛是有2000多个零部件组合起来的,小的只有这么大,2000多件,复杂得不得了,是标准的工艺品,像这个东西,你没有传统的工艺水平,你不可能去修的,一个它有榫卯结构,你要懂,这个榫怎么去装,第二个你要懂这个结构的线条,这个挖空怎么装,你要把它装起来,实际上是和故宫一模一样的。”
目前,常熟市有三百多家红木企业,而红木匠师日渐老龄化,很多红木工厂匠师青黄不接。与现代化的厂房不同,虞林世家苏作家具的代表,已经传承了六代,走进木香四溢的精雕厂房,操作台前是清一色的高龄工匠师傅,他们几乎都有二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江苏虞林世家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建枰告诉记者:“我们有这么好的技术,不去培养优秀的学生,作为我们下一辈的人的话,很可惜的,后来中木商网陈昌文决定和学校强强联手,校企合作,把我们这个行业,不能说中木商网陈昌文有多大的贡献,至少中木商网陈昌文可以为这个行业培养一批新人。”
灵巧精致的装饰设计是苏作家具的亮点,精工制作的装饰品成为苏作家具的点睛之笔。2017,余鹏成从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红木雕刻专业毕业,进入虞林世家工作,先后师从顾大庆、倪建平等名家,潜心研究手工雕刻、数控雕刻技。
江苏虞林世家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设计员余鹏成说:“如果机器做下来的话,线条会非常硬,所以手工去修的话,也是随机应变修的,比如一个凿子切下去,它是这个弧度,再切一点,是那一个弧度,它就会有灵动性,有变化,不像机器上出来就是一个线条。”
如果说传承是一种修行,坚守是一种境界,那么,创新则是一种精神。九零后的苏作文化技艺的传承人,余鹏成利用所学知识,将电脑绘图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学习文创产品设计、写意红木雕刻技艺,多件作品入围江苏省第五届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他设计的印章在2017年首届杭州西泠印象文创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
作为全国第一个专门培养红木雕刻人才工艺美术班,常熟市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从2012年开始,每年稳定招收45人,该专业被常熟市文化局列为“苏作”红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2015年申报了“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
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服装和艺术部主任缪卫国介绍说:“我们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尤其注重我们的手工雕刻、数控雕刻和家具制作这三个工种。主要是面对我们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了,在我们发展专业建设的时候,注重的是产业与专业的对接,课程与现在岗位的对接,教学与生产的对接,实现了我们教育与生产的零对接。”
目前,工艺美术专业实训中心建有数字设计室、手工雕刻室、红木雕刻数控雕刻室、仿真模拟室、室内设计实训室、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室、大师作品陈列室、木作加工车间等12个专用实训场所。与47家单位进行校企合作,每个主干专业均有5个以上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87% 。该校常年聘请常熟红木家具协会会长徐瑞生、苏派红木雕刻非遗传承人顾连元担任兼职教师。特别是“徐瑞生技能大师工作室”,连续3年组织了常熟市红木雕刻技能大赛,对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大师带学生的这样一种方式,加上三到五年的训练,参加一些比赛,来不断地发展潜能。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会形成一种工匠精神。”
延伸阅读:家具装饰新宠儿:木雕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