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本里的《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记文。文中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并在文章开头写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详细介绍了他的这一雕刻作品。
而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是陈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微雕作品。这枚小舟题材取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我们可以看到核舟上苏轼与两位友人坐于舱内,舟上门窗具备,开阖自如,船舱外还有童子、舵手、船夫,舱篷上的席纹细致生动,舟底毫芒细刻《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并行书刻款:「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恭制」。造办处工匠陈祖章精心雕刻这件橄榄核小舟后,被送往刚登基不久的乾隆皇帝手中,据说他非常满意这件作品。
我们小时候课本里,魏学洢描写的王叔远核舟记令人神往,如今能有实物参佐的,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陈祖章所雕的橄榄核舟。这两个核舟都以《后赤壁赋》为题材,但创作年代、创作人、核舟人物数量、刻字等诸多细节都有所不同,他们并不可混为一谈。
据说擅长核雕的不止《核舟记》里的王叔远,和清乾隆时期的陈祖章。相传明代的夏白眼,在一颗橄榄核上雕刻了16个婴儿,每个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每个都眉目传神,又刻有荷花九禽,各个姿态不同,被认为是「一代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