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家具多使用中国本土所产木材,即软木。比如杨、楸、榆、柏、杉、梓、枣、桐、杏、楠等,偶尔也会用乌木、檀木等硬木。但是不是本土所产,所费钱财颇多,使用的并不多。
中国古代是席地而坐的。家里的木制家具不过几和案之类。东汉末年自匈奴传入胡床,使中国开始垂足而坐的历史。自唐开始有了椅子,渐渐出现了各种木制家具,“卓”也逐渐演变成了“桌”。到了宋朝坐椅子就成了一个主流。宋代离我们时间太远。木制家具很难保存到现在。我们研究宋代家具的样子多从古画中的图形来看。
宋代《十八学士图》中最右侧这位所坐的玫瑰椅椅背很矮,只有半背之高。“倚必将仰,脊不遑纵。亦由中贵人创意也。盖防至尊(帝王)赐坐,虽居私第,不敢傲逸其体,常习恭敬之仪。士人家不穷其意,往往取样而制,不亦乖乎!”说是:这种椅子是太监发明的,防止自己养成葛优躺的坏习惯,万一皇帝赐座,自己不注意犯了天威。但是士族大夫,看到宫里的公公坐这样的椅子,就以为是潮流,也纷纷仿制。
这个椅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细脚伶仃的。看画上的比例,比手指头粗不了多少,不知道他们用的什么材料。
这张听琴图里面的琴桌和香几更细,特别是香几,不知道结不结实。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记有:“高宗在徽宗服中,用白木御椅子。钱大主入觐,见之,曰:‘此檀香椅子耶?’
张婕妤掩口笑曰:‘禁中用烟脂皂荚多,相公已有语,更敢用檀香作椅子耶?’”
说是宫里的家具用皂荚木的比较多。皂角木材坚硬,耐腐耐磨,但易开裂,而且新伐材有很浓郁的气味,因此只可以做家具,建筑中的柱与桩,器物上的把与柄等。
另外一个要提一下的是,宋朝的时候没有刨子。古人做木制家具时,先用锛锛个差不多,再用鐁刮平,但是木头表面的平整程度还是不行。之后再披麻用腻子找平,再上大漆,这样桌椅板凳的面就会很平。
第一张图中的大案可以看出就是漆器,中的面板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左下角童子收拾的琴案仿佛是螺钿漆的。
第二张图的香几是漆器。
刨子最早是罗马时代就开始使用,但是一直未传到中国。元朝时,蒙古人通过波斯商人跟西方交通频繁,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刨子。现存最早出现的刨子就是在2010年菏泽沉船中出土的元代的刨子。
由于中国有大漆的技术,木材一直用的软木,就是刨平后,使用久了也会开裂,起毛刺,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只有上漆后,才会保证光滑。在元代使用后,刨子在家具制作中依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明代隆庆开海之后,大量硬木进入中国,硬木不需要髹漆,刨子推广开来。
我们现有的宋朝的木质家具极少,但是有遗留的宋代古琴,在维修古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古琴的表面处理都很粗糙,没有经过刨子的修理。就是到了明朝,明朝的古琴木胎依然如此。可以作为一个刨子没有广泛使用的佐证。
这是根据宋代《听琴图》用硬木复制的家具。但是比较之下,我们会发现,复制的家具比图中的腿儿粗多了。真是难以想象实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难道他们使用铁丝做的?
《挥翰图》中的这个大班桌比较气派哦。
《蕉荫击球图》里面的桌子腿很细,也是漆器,还有交椅。
十八学士图中的大案,这里我们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大案跟明清时期的大案比较接近,案子中间是一块大理石的桌面,桌子的腿因为要承受大理石的重量,所以就会设计的比较粗。但是左下角的玫瑰椅依然很细,这肯定不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就是原物的比例。左侧的栏杆是湘妃竹做的,感觉这个椅子有可能也是竹子做的。左侧看书的学士,坐了一张椅子。桌子后面的两位学士坐在禅床上。
这张图中的大案为了保证案子的稳固,案子下面的腿又做了连接,这样整个案子就变成了一个立方体的形式。图的下部有一人背向而坐,椅子腿特别细,跟对面人手里拿的拂尘柄差不多细。好担心突然散了架。
用硬木的复制品,看起来要粗多了。
听阮图中的香几也是很细,榻上的人,背后还依了一个马扎子一样的东西。
宋代古画中谜一样的细脚家具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期继续讲:明式家具|现代时尚家具界的鼻祖,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