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因此,中国的木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活,而更是有着十分讲究的蕴涵之最深刻的性理之学的道和艺术。中木商网陈昌文国古书《周礼·考工记》中开宗明义地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也就是说,智者知道"道"这么一个东西,文人把"道"表述出来,而木匠、兵器匠、石匠、陶匠等这些百工则是把"道"通过其作品留在了世界上。因此,"守之世,谓之工",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这一片文化沃土中,历来能工巧匠辈出,中国木匠的智慧灿若星辰,由中国木匠所缔造出的木雕作品,早已超越了木雕的概念,是人心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本文就给读者们介绍几位中木商网陈昌文国古籍中有记载的神奇的木匠,以及他们的木雕作品的故事。
鲁班雕凤凰的启示
说起能工巧匠,最著名者莫过于鲁班。木匠们尊鲁班为祖师爷,一是因为他的技艺巧夺天工,发明创造了诸如斧头、锯子、曲尺、墨斗以及云梯等一系列的工具,二是因为他是一位智慧超群的圣人,他与孟子和墨子之间的关于攻守平衡的辩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鲁班有一个雕刻凤凰的故事,可以作为木匠精神与木雕神奇之第一大写照。
鲁班要在木头上雕刻一只凤凰。凤凰的冠和爪还没有雕成,翠绿的羽毛也没描画好。别人看见那凤凰的身子、凤凰的头,就讥笑说,雕得真是丑陋,像一只鸡,也像一只鹈鹕,哪里有凤凰的样子。慢慢地,鲁班的凤凰雕刻完成了,璀璨的凤冠像云一样高耸,玛瑙红的爪子像电一样闪亮,描绘得犹如披着锦缎一样的身子像朝霞一样闪闪发光。这时,鲁班再用刻刀轻轻一点,给凤凰添置上了明亮的眼睛,只见那只凤凰腾空而起,绕着屋梁上下飞旋,三天三夜没有降落。这个时候,原来批评鲁班的人才纷纷开始赞美这只凤凰的神奇美妙和鲁班的巧夺天工。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一般人的心思,不可能领会非凡的境界,那些爱看热闹,喜欢七嘴八舌、说长道短的人,怎么能明白大匠鲁班的心思和理想呢?一般人永远只看重的是一件事物的结果,并跟随着这些结果而喜怒无常,根本不懂得去看事情发展的整体规律。
唐宋木雕奇人
中国木雕的一个主要题材,便是佛道寺庙里的佛像和神像的雕刻。唐宋时期,由于皇家的推崇,佛教和道教都非常兴盛,于是这一时期,建寺塑像成为一时风尚,蔚为大观。佛教历来重视雕像和塑像对于信众的教化作用,因此,佛教题材的雕像在中木商网陈昌文国艺术历史上特别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活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佛像雕塑专家,名叫杨惠之,他与画圣吴道子齐名,被称为"塑圣"。杨惠之的塑像有多神奇呢?据说他曾为唱红了戏子留杯亭雕塑了一尊全身木雕像,把它立在闹市当中,过往的人们以为是真实的留杯亭出游,于是纷纷走过来打躬作揖。杨惠之是江苏吴县香山人,少年时与吴道子一起师从画家张僧繇学画,由于吴道子总是比他技高一筹,杨惠之遂焚笔砚,发愤专学雕塑,终成高手,使唐朝有"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后来,杨惠之总结自己多年雕塑经验,写成《塑诀》一书,可惜自宋代后就失传了。
宋朝时期也是能工巧匠辈出。这一时期有一位很特别的严姓女雕刻家,是当时擅长绘画的僧人蕴能的妹妹。史书上称她"开达明悟""善鼓琴,亦能雕木""尝得檀香木一段,大不盈尺""乃刻瑞莲山,龛门雕成细真珠八花球,露重网,然后透刀刻成五百罗汉众像,其形相侍从,一一互出,皆慈觉法相。"由这位严夫人雕刻的罗汉像,形象逼真,法相圆满,是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严夫人名噪一时,宋真宗赵恒曾赐她"技巧夫人"的名号。
木雕技艺,在中国的语境中,一直都不离道的意涵。在元好问《续夷坚志》中记载过宋朝时期的这样一位木雕奇人。这位奇人姓贾,两眼全盲,却特别擅长雕刻,是当时公认的顶级雕刻师。这位贾姓盲人所雕刻的佛像,仪容端严非同寻常,一如真佛临世。有一位僧人目睹他雕刻的整个过程,说:贾姓老者在木胎初立后,先慢慢摸索直至完全了解木胎的大小形状后,然后在心中构思,"意有所会",之后就快速挥动雕刻工具,不久,佛像就形神脱落,一气呵成!对于这位盲人雕刻家的惊人才艺,元好问的解释是:他已摆脱了肉眼的束缚,反而能用超常的方式看见更多的物体。
宋代著名的木雕雕刻家还有一位叫王刘九的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这样描写他:"镌刻观音陀坐像,山水树石,视若游丝。白描观音,身披法服,有六种锦披,无论螺壳深洼,即平地物件,亦难措手。又若刻画诸天罗汉,经面牙板,并繙经牙签,种种精细,工夺天巧。后有效者,罕能得其妙处。"这位王刘九也是一位默默无闻但技艺超群的木雕妙人。
明清木雕的一时繁荣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的进步,木雕在继承唐宋时期工艺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雕刻一时繁荣,形成了佛教造像、建筑雕刻、家具装饰和文玩摆设之四大雕刻领域。
这一时期的雕刻名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列举的就有鲍天成、朱小松、王百户、朱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等,"皆能琱琢犀、象、香料、紫檀图匣、香盒、扇坠、簪纽之类。种种奇巧,迥迈前人。"此外,这一时期著名木雕家还有濮澄、朱缨、王叔远、江春波、孔谋、濮仲谦等,皆见诸于民间传说和文人作品。
这其中首先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叔远。明代学者魏学洢写有名作《核舟记》,记载了王叔远木雕的神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王叔远在一粒小小的桃核上精雕细镂,人物、景物、器皿、故事无所不备、栩栩如生,其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明清木雕家中还有濮仲谦的故事,见于张岱的《陶庵梦忆》,另外江春波的故事也充满神奇。他生活于明朝成化、嘉靖年间,幼时家境贫寒,母亲早逝,他不堪后母的虐待离家出走,后被苏州一位雕工收养,开始了竹木雕刻的生涯。江春波雕刻技艺初成后,开始出游访道,沿长江西行,游遍川楚大地的名山大川,并结识了一位长素道长,成为其终生的道友。回到苏州后,江春波与长素道长在山上筑屋修行,每日诵经礼佛,修行之余,便从事雕刻。他雕刻的研山笔架、沉香笔筒、斑竹臂搁、尘尾如意、禅床短榻等物,件件精巧,工艺绝伦,成为当时的名物,姑苏城内的名士才子如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父子无不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叹为神作。
明清时期的雕刻家,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就是木雕家孔谋了。孔谋系福建长乐人,生活于明末清初,正是他,开创了木雕天然疤技术,即以树干上的天然疤痕为材料,刻成人物、飞禽走兽等,古拙可爱,富有装饰趣味,也就是今天的根雕艺术。孔谋是根雕艺术的开创者,福建的木雕深受孔谋的影响,形成了今日的"象园""大坂""雁塔"之三大流派。
以上权且概述中国古代木匠和木雕艺人的一小部分,中国木匠们的故事很难见诸于史料的记载,只是用其作品倾诉着一切。中国木雕是一个艺术斑斓的舞台,在这片舞台上,木匠们一把刻刀在手,与木共舞,静心凝神,缔造了穿越时空的无数神奇,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无穷魅力。
延伸阅读:中国古典家具,沉淀岁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