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矗》
正因为有了木头,人们才可以“构木为巢”,搭建栖居之所,才学会了“钻木取火”,拉开了文明的序幕。
走出森林的人类,却不曾放弃过以木为本的生活,垒土为台,构木为巢,环之以水,炊之以火——古老生活方式代代相承,几乎至今未改。这记忆一直流传下来,并已深深镌刻入中华文化的基因图谱当中。
木之美感,得自天然;木之特质,体现在其环境友好性。“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只要加以基本的照料,木头是最可再生的材料。木头予人的感受是温暖、质朴和独特的,斑斓的纹理、柔和的触感、清香的气味,都能安抚人的心绪。
木头一经匠人之手,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便不只有自然之美,还有结构之美。而将两块木头结构在一起的,是榫卯。榫卯就像隐藏在两块木头中的灵魂,当工匠将它们紧紧嵌合在一起之后,两块木头便像生长在了一起,从此不再分开。无论是一栋房屋、一扇门窗或是一件家具,其中都贯穿着一个同样的主题:木头的相遇与搭建。这就是木作。
人们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榫卯的应用,当时的榫卯已有燕尾榫和企口等多种形式,用于受力不同的构件上。就是这个开始,定位了中国古代木作的演化方向,那就是不用铁钉等辅助连接方式,完全依靠榫卯连接起众多木构件。
这个方法越来越成熟,直到宋代达到巅峰,一栋体量巨大的宫殿有成千上万的构件,不要一枚钉子就能紧紧扣在一起,实在非常了不起。
木作的世界,是由长时间的实践和对木头性质的透彻认识支撑起来的,充满了富有智慧的木头的组织形态和结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