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共出土8支木桨,都是用整块硬木为材料加工而成的。木桨柄部粗细适中,可容手握,大多数加工成 圆形,也有少数方形,桨叶多呈扁平的柳叶状,且自上而下逐渐减薄,制作都比较精细,外形和现在江南水乡农村小船上用的木桨基本相近。其中有一支木桨,木质 坚硬,出土时呈赫红色,桨柄上部略残,但在柄与叶的连结处,还刻划直线和斜线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既美观又实用。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桨制作都比较讲究, 桨叶轻薄,在制作上属于比较成熟的类型。尽管如此,它们仍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木桨。
一般认为,船的发明比桨的出现要早,因此有桨必定有船。根据民族学材料,制造独木舟的方法比较简单,先把选好的粗大木头对剖或一面砍平,接着在平面的中间部位用火烧烤,然后用锛、凿等工 具挖凿,这样边烧边挖,逐渐把船舱扩大、加深,直到全部挖好,再稍加修整即成。河姆渡人既能用火和石器制作木器和加工先进的榫卯木构件,想来用石锛、石凿 及火挖制独木舟也并非难事。然而由于河姆渡遗址两期发掘位置都在村落中间,而不是停泊舟船的河湖岸边,故至今没有发现独木舟之类的水上交通工具实物。弥足 珍贵的是,擅长陶塑艺术的河姆渡人,为我们遗留下两件以当时独木舟为原型捏塑的艺术品。其中一件外形如长方槽形,一侧稍残,长8.7厘米、宽2.6厘米、 高3厘米,是一种方头的长方形独木舟的模拟品;另一件舟体侧视如半月形,俯视略呈梭形,中间挖空,两头稍尖而微上翘,头部之下还附一穿孔的扁平小耳,用以 穿系缆绳之用,表现的是一种两头削尖的梭形独木舟。
《世本》云:“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易经》也说:“利涉大川,乘木有功”。可 见远古时代的筏和舟之类是受落叶,树木等浮水的自然现象启迪而发明的。又据《物原》“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和《拾遗记》:轩辕氏“变乘桴以造舟楫”的记 载,舟是由桴发展而成的。桴今称筏,是用一定数量竹或木编扎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由于竹木筏取材容易,加工方法简单,故早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就可能已经 出现。绕在浅水中可用树杆或竹竿作撑篙,在近海中也可用桨推进。筏由于制作简单,行驶稳定安全,载重量大,故一经出现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历经近万年而 长盛不衰,直到10万吨、20万吨巨轮远航大洋的今日,在一些山区的江河、溪流中,仍时常见到竹、木筏的踪影。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藤条、绳索以及木 构件所反映出高超木作技术看,尽管至今未见筏的实物,但河姆渡人使用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