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亿亩林地、30亿亩森林面积,是否需要并且可能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同时解决我国木材的基本自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唐守正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很有必要,而且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生产能力。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自主的木材储备十分重要
“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唐守正说,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和数量都不太理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木材目前呈现“总量不足、南增北减、结构失衡、进口受限”的态势。唐守正说:“木材是我国四大建材之一,自主的木材储备十分重要。”近年来,钢铁、水泥、塑料等其他三大建材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唯有木材一直处于紧缺状态。现在我国人均木材消耗量只有0.2-0.3立方米,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原木和锯材进口占世界贸易量的1/3以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而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我国木材安全面临严峻形势。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解决我国木材的基本自给?唐守正指出,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我国的森林质量和生长量。
如何提高?唐守正认为,仅仅依靠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是不够的。因为除去耕地、建筑用地以及河流、湖泊、沙漠等,我国能新造林的地方估计比较多不超过国土面积的6%-7%,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森林每公顷的蓄积量只有89.79立方米,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世界上目前有3个国家森林蓄积量每公顷超过300立方米,是我国的3倍到4倍,我国在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蓄积量上仍有很大潜力。
国家储备林不同于速生丰产林
如何从国家层面解决木材安全问题?唐守正说,保障我国木材安全,比较根本的措施就是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原则,努力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今年3月11日,唐守正等8位院士曾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建议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他们认为,国家应高度重视木材安全问题,尤其是要解决树种单一和林木低龄化问题,着力储备培育一批珍稀大径级森林资源。
唐守正说,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的比较大意义,在于为国家森林经营探索新途径,培养和储备经营人才,扩大国家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我国木材供应的安全。
“国家储备林不同于速生丰产林。”唐守正认为,短周期速生丰产林解决木材应急供应是可以的,但不宜大片推广,因为它不能完美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国家储备林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更注重长远利益,既考虑现在,又着眼将来。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永远不会贬值。”唐守正告诉记者,森林战略储备不同于木材储备。木材放在储木场,每年都因为病虫害、腐朽、损耗等因素贬值,而森林立木储备年年都在升值,用的时候再采伐,这是真正意义的战略储备。
有人说生态公益林不太适合搞战略储备,唐守正不以为然。他说,木材战略储备不应该分用材林、生态林。生态林资源储备在一个地方,它依然发挥生态林的作用。并且,人们增加一些管护措施,更能促进它的生长,促进它生态功能的发挥。唐守正认为,战略储备具有备灾备荒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会随便砍伐。一旦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人们可以先砍先用,解决燃眉之急。“国家储备林储备的是森林而不是储备木材。这是一种很好的储备方式,通过长期培育和监测可以增加对森林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唐守正说,国家森林经营现在严重缺乏技术人才,通过搞战略储备林培育出我国林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也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儿。
木材可以进口森林不能进口
“我们可以进口木材,但是我们不能进口森林。”唐守正再次强调,解决木材基本自给,关键得提高我国的森林生产能力。“即使我们在国外造林,也是仅仅取得了木材,把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林副产品留在了国外。”
针对国家储备林的技术管理,唐守正建议,一是编制国家储备林经营规划,与行业规划衔接有针对性地指导储备实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国家储备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建立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规范。如《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监测评价方法》等,实现国家储备林建设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三是建立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做到资源管得住、用得上、调得动。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唐守正说,生态文明离不开经营良好的大森林,美丽中国需要大树良材作支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营林队伍,用实际行动把森林培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