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洛浦:电力赋能助木材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最近订单量上去了,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多亏供电公司及时上门检查线路,生产用电稳了,我们没了后顾之忧!”7月23日,看着车间里高速运转的木材加工设备,洛浦县宏福鑫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翟高兴说。
据悉,该企业成立于2023年6月,总投资超1200万元,占地面积达9300平方米。厂区内,质检车间、旋切车间、压合车间和仓库等9间厂房功能分区清晰完善。目前,企业拥有8台变压器,总容量达2000千伏安,月产量高达8万张。其生产的成品建筑模板,经严格质量检测后,销售至和田本地、乌鲁木齐、哈密、西藏等地。值得注意的是,木材加工属于高耗能产业,不仅消耗电量大,生产过程中对电力稳定性、供电可靠性要求也极高。
为切实保障企业用电无忧,国网洛浦县供电公司组织员工深入该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通过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实地走访生产车间等方式,详细了解企业生产规模、用电负荷、设备运行状况及未来扩产计划,逐一记录企业在用电成本、线路维护等方面的需求与困惑,建立“一企一档”用电服务台账。此外,还重点排查了线路老化、接地不良等安全隐患,现场整改隐患2处,发放《安全用电手册》30余份,筑牢企业生产用电“安全屏障”。
下一步,国网洛浦县供电公司将持续对辖区内重点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对新投产或计划扩能的企业,主动提出用电咨询和规划建议,协助科学制定用电方案,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为辖区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推荐阅读:电力赋能助木材产业的发展?
电力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能源,对木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以下是电力如何助力木材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具体表现:
1. 提升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智能化加工设备:电力驱动的高精度锯切、刨削、雕刻等机械设备,可大幅提升木材加工效率,减少人工误差,实现定制化生产(如家具、木结构建筑构件)。
自动化生产线:电力支持的自动化流水线(如分拣、烘干、喷涂)可24小时连续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
数控技术应用:CNC(计算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等电力依赖技术,实现复杂工艺的精准加工,拓展高端木制品市场。
2. 优化木材处理工艺
电烘干技术:相比传统燃煤/燃气烘干,电热烘干控温更精准,减少木材开裂变形,提升成品率,且更环保。
微波处理:电力驱动的微波干燥可快速去除木材内部水分,缩短处理周期,尤其适合高密度木材。
防腐与改性处理:高频电加热、等离子体处理等电力技术可增强木材防腐、防蛀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3.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清洁能源替代:利用风电、光伏等绿电为木材加工供能,减少碳排放,满足环保法规和国际市场需求(如FSC认证)。
废弃物能源化:木材边角料通过生物质发电技术转化为电能,形成“资源电力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电储能技术:结合峰谷电价,储能系统可降低高耗能环节(如烘干)的用电成本。
4. 延伸产业链与附加值
电力配套深加工:如木屑压制生物质颗粒燃料、木质纤维发电等,拓展产业链。
冷链物流电力化:电动运输和温控仓储保障木材制品(如高档家具、乐器)在运输中的稳定性。
数字营销与溯源:电力支撑的物联网(IoT)和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木材来源追踪、生产流程监控,提升品牌溢价。
5. 区域发展与电力基础设施协同
林区微电网建设:在偏远木材产区部署分布式光伏/小水电,解决传统电网覆盖不足问题,保障加工厂稳定用电。
电力补贴政策:针对木材产业园区提供专项电价优惠,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挑战与对策
高耗能成本:推广节能设备(如变频电机)、余热回收技术。
供电稳定性:需加强电网改造或配套储能设施,尤其在偏远林区。
技术人才短缺:联合高校开展电力自动化与木材加工的跨领域培训。
案例参考
北欧模式:瑞典利用水电和生物质发电支持木材全产业链,形成全球领先的绿色木业集群。
中国实践:福建竹木产业通过光伏屋顶+电动烘干设备,降低30%能源成本。
电力赋能木材产业的核心在于“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通过技术融合与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传统木材产业向高附加值、可持续方向升级。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技术供应商多方协作,共同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应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