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木业法律规范
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频道列表

“草根”发明家 从废木材堆里“捣鼓”出19项专利

2016-11-01 20:13作者:中木商网2760

10月20日上午,嘉陵区凤垭山脚下石龙桥社区一座农家大院内,电锯与木块的摩擦声显得格外刺耳。在一间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内,一个身材微胖、目光如炬的中年人正在用铅笔描描画画,身边散落的都是稿纸和书籍。这位中年人叫何龙江,如今在建材加工行业拥有19项国家专利。

一位普通农民在数年时间获得19项国家专利,一跃成为“发明家”,这后面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生产复合型板材遭遇失败

从2007年涉足建材制造业,何龙江一直从事着传统的板材加工。因为生产设备、技术落后,规模效益一直上不去。随着行业发展,2010年市面上“多层复合板”强势来袭,引领着市场潮流。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也要生产复合型板材。

2011年7月试水加工“复合板”,何龙江大胆投资10余万元,从山东引进了技术并购买了设备。但机器刚使用就因“水土不服”而功亏一篑。“别人的设备技术虽好,但我们本地的原材料材质不同,在加工中,许多材料出现‘断头’,导致材料报废。”何龙江说,特别是较薄的木板,两端要梳理出细齿和凹槽,本就不容易,更不用说“衔接”,这样一来很多的材料将浪费。材质好的材料勉强制成了裸板,但在合成后又因气候因素大多变了形。

“一边是一大堆材料彻底成了废品,另一边卖出去的产品,商家又要求退货。”何龙江说,两笔近3000张的订单化为泡影,那段日子寝食难安,工人们工资都靠借钱补缺,工厂面临“等米下锅”的境况。然而何龙江并没有气馁,细心的他和技术员很快找到了“症结”,并着手处理发现的技术问题。

废寝忘食攻克技术难题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何龙江带着一帮员工,开始了“摸索”。总共拿出数十种方案,做了成百上千次试验。没日没夜、流汗流泪,饿了吃个馒头充饥,累了就在机器旁躺一会儿。

随着研究花销的逐渐增大,很快他的资金开始出现周转问题。他把从亲戚朋友借来的200万元都投了进去,眼看“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将工厂全部作抵押贷款300余万元,继续研究。此举,尽管得到了家人的包容和理解,但还是没有逃脱左邻右舍的非议。“一个农民,玩洋机器,疯了!”面对别人泼冷水,何龙江只是一笑了之。

“那段时间,自己也很迷茫,但是就是不甘心。”何龙江说,他甚至还动了将家里当时的两套住房拿来抵押贷款的念头。

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回农村老家,上木楼时,何龙江发现:薄薄的木板梯步以斜切面的形式一块块镶嵌在一起甚是牢靠。“为什么我们的复合板‘衔接’,一定要挨个梳齿和凹槽呢,都用斜切面对接行不行?”何龙江脑袋里有了新的思路,那一天他没有太多停留,回到厂里独自钻研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以往实验的基础上,何龙江的“斜边结合”技术得以验证。一周之后,他迅速联系上设备生产商,为工厂改造“斜接”设备。“技术的突破绝非偶然,幸好坚持了下来。”何龙江说,这些年来他不记得熬了多少个通宵,但清楚地记得在凤垭山头哭过3次,那段时间,黑夜和香烟是他比较亲近的“伙伴”。

第一个技术突破,新的裸板成功下线,随后两个月,“复合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现在合成时,我们只需在板与板之间黏合特殊的‘筋条’就行了。”何龙江说,“筋条”很有韧劲,既节约还不会变形。

2013年底,何龙江的新型“再生实木指接多层复合板”面市,各地订单源源不断的“飞”来。2014年7月,该项技术和产品成功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

板材生产线凝结“奇思妙想”

在采访时,记者在何龙江的工厂内看到,在整个生产线上,一台庞大的“开条机”格外显眼。“这台机器总共包含7项技术革新。”何龙江一脸自豪地将切条机推板器、送板装置、锯片降温装置和风冷装置、纠偏件、多片锯等专利一一介绍。

“技术革新就是增强竞争力,延续企业的生命。”何龙江说,生产线中间的蓝色部分机身负责切割,但刚购进时比较多只能切条10余条,现在经过改良后,达到近40条。原有机器都是人工“喂板”,既不省时,又不安全。现在采用了“长距离送板器”、“自动推板器”后,安全又高效,只要叉车将板放在送板器上就等在自动出口,将成品板条运走就行了。

“这台设备就是一个‘变形金刚’。”何龙江说,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足,他便及时组织研发更新。整个流水生产线从原材料选取,到复合板比较终下线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他的“奇思妙想”。

何龙江告诉记者,现在整条生产线分别申报了32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9项已经获得国家专利认证,前后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尽管如此,但何龙江认为这“事”还没有完,他要完成其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造福于整个行业。

商家客服微信
加微信询价
中木商网客服微信
加微信付款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同类木业推荐
最新木业推荐
其他木业推荐
相关木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