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竹雕是传统雕刻艺术之一,与砖雕、石雕、木雕并称徽州四雕。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线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屏风、台屏、笔筒、楹联、腕枕等工艺品,都饰以竹雕。
徽州竹雕技艺作为中国竹雕技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分布范围遍及徽州旧辖歙县、休宁、歙县、绩溪、祁门、婺源6县及周边地区,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雕刻艺术之乡”,现主要流传于黄山市(原徽州地区)。2014年12月,徽州竹雕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竹雕盛于明清,入清以后,随着整个徽雕工艺的发展,竹雕在内容、形式、技术各方面都日趋完善和丰富,加上拼接工艺的创造和使用,竹雕突破了原竹大小的限制,使较大面积的竹雕成为可能,也使得竹雕器具的制作更加方便灵活。
徽州竹雕的雕刻技法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竹面雕,竹面雕刻分为阴文和阳文,两者又各有深刻、浅刻,如阴文则有毛雕、线刻、深刻和陷地深刻,阳文则有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一类为立体圆雕,即竹根雕,所制为人物鸟兽等立体形象之物。此外,竹雕上色有的选择用漆,有的选择保持竹质本色,用漆一般选择用浅色系,多用桐油涂于表面,这样既有光泽,又能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以达到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其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无不显示了雕刻者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在中国竹雕技艺发展的过程中,徽州竹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文献记载的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流芳、程嘉燧、张立夫、李希乔、方洁和程文在等(《民国歙县志人物·杂技》)。在王世襄《竹刻小言》的记载中:明末的“嘉定四先生”中,徽州人就占两位,分别是李流芳和程嘉燧。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嘉定竹雕的创始人朱松邻也是徽州人,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朱松邻的竹雕技艺和风格大部分都是在徽州形成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徽州的山水人文等特征。
李希乔为清代著名竹雕名家,号“石鹿山人”,师从李流芳,他的竹雕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李祥顺(歙县人)跟随李希乔从艺,名噪一时;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大师,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汪叙伦(歙县人),师从李祥顺,善于设计和雕刻,曾代表徽派竹木雕刻参加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国群英会,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从历史所记载的文字和现今博物馆所保存下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徽州竹雕是将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融合并用的高超手法,它是表达徽文化现象的一种手段,是在地方山水环境和人文背景及文化区域中形成的一门特色手工艺语言,既是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载体。它有着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徽州竹雕是来自大自然的作品,依竹子的天然形态,运用传统的手工艺,度形制器,彰显自然之趣,保持竹质本色,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有着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尤其是竹子具有四季常青、临风不折、中空外坚、棱棱有节的美好形象,品格高贵、虚心有节的精神象征能给人带来自然妙趣、清新高雅的享受,符合现代人对自然生态的期待需求。
然而,徽州竹雕在历史上辉煌过数百年后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企业的改制、人才严重流失等等原因,致使徽州传统高浮雕技艺大大萎缩,已出现濒危状况,如抢救稍晚,将失传在即。珍视它并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每个徽州人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