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连做”是古典家具制作过程中的一种传统工艺,它指由一块木料构成家具的两个或更多的构件。
最常见的一木连做结构,出现在椅类家具上。
如下图圈椅所示,椅盘以上为立柱或鹅脖,椅盘以下下为腿足。立柱与腿足这两个不同构件,其实是上下相连,一木所出。
用两根木头通过榫卯相连,来支撑整个座椅,肯定不如一根完整木头结实,即使榫卯做的非常好,但时间久了,必然会有松动。
如下图所示,前腿与鹅脖一木连做,分别连接了管脚枨、边抹及椅圈等部件。同理,后腿也一木连做,也连着管脚枨、边抹及椅圈等部件。从受力分析,四根立柱通过与其它构件榫卯结合,使得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都可以抵消,大大增加了椅子牢固程度。
但这种四根立柱同步连结多个构件的做工需要非常精细的尺寸度量,难度很大。试想,前腿与鹅脖分开与椅圈等部件榫卯结合,这种做法相对比较简单,分段做,省去了很多参数的量取和一些其它因素。但从力学角度分析,无疑是一堆拼装的散架,空有其形而无其力,可以说古人的智慧令现代人汗颜。
下图为灯挂椅,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中描述到:
靠背立柱与后腿一木连做,靠背板从侧面来看,最下一段接近垂直,中段渐向外弯出,到上端又向内回转,弧度柔和自然,适合人背的曲线。
从工艺上来看下一目连做的椅子腿是如何与椅盘的边抹交接的。
如上图,一般的扶手椅,椅盘用格角榫攒边框,四角开孔,椅子的前后腿从这四个孔中穿过去,乍看上去,以为上下两个是不同构件,实际上四根立材是上下相连的。这种结构最为坚实合理。
也有一些椅子造成所谓的“天圆地方”的样式,即椅盘以上为圆材,以下为方材,或椅盘以下为外圆内方。上下断面的不同,除了为求有变化,借以破除单调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是椅盘以下的腿足断面大于圆形的开孔,当椅盘落在上面时能其支承作用
还有另外一种造法虽比较少见,但也存有一些实例。它采用前后腿在椅盘的部位削出一段方颈,边抹在四角也开方孔,拍合时恰好把这段方颈卡住。
这种造法边抹和四足结合得更加紧密牢稳,但在维修拆卸时,必须先打开椅盘的抹头和大边,才能使椅盘与腿足分开。但无论哪种造法,椅子腿足的一木连做都是合理、坚实且美观的造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一木连做造法在束腰上的运用。
牙条和在它之上的束腰,有的是两木分做的,有的是一木连做的。前者叫“两上”,或“真两上”,即须两次才能安上之意;后者叫“假两上”,言其貌似“两上”,实则为一上。
不少家具牙条和束腰之间还多一层托腮,三者或用三木分做,或用两木分做(牙条与托腮为一木,束腰为一木),乃至一木连做。凡真是用三木分做的,叫“三上”或“真三上”,用两木分做或一木连做的,叫“假三上”。
下图为有束腰马蹄足罗锅枨长方凳,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中提到“方材,束腰与牙子一木连做,马蹄亦为明式,四足并非完全垂直,下端略向内兜转,弧线柔和悦目”
经观察实物,假两上、假三上优于真两上或真三上,因为免去长条的拼缝,坚实耐用。真两上、真三上即使有栽榫居中联结,也难免开胶而闪错。但假两上、假三上用料要费得多,所以是合理而考究的做法。
有些用独板作面板的翘头案,翘头与抹头也是一木连做的。
上图为夹头榫带坨子翘头案,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中描述道:
翘头与抹头一木连做,中间打槽,案面板一直装入到翘头下的槽内,使案面上减少了两条线缝
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案面用独板,没有用攒边打槽装板造法,为何还要加抹头? 答案是为了不使案面纵端的断面木纹外露,并防止开裂。
此处的翘头与抹头一木连做,条案的纵端格角并留半榫,在抹头上也格角并凿相应卯眼。抹头与厚板拍合后用鳔胶粘贴。这样的榫卯相交,使得翘头能确保结实耐用。若两木分做,虽然省一点点料,但从坚实程度和美观性会大打折扣。
一木连做的确费工、费料,但是是合理和考究的造法, 若超出“合理”的用料、用工范围,两木分做也未尝不可。一切都以“合理”两字为主。
什么是一木连做,说道说道王世襄书中所题家具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下期中木商网陈昌文继续介绍:25个案例全面解析儿童房要怎么装,2018年装修必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