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巴豆和大甘巴豆是南洋材中较为常见的进口木材,尤其甘巴豆最为常见。它们是同科(苏木科)同属(甘巴豆属)的树木,其木材有着共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区别,所以《国标》把它们分别两个木材名称。
1 木材名称
1.1甘巴豆Koompassia malaccensis
按拉丁名应译成马来甘巴豆或马六甲甘巴豆,《国标》和市场中都将它简称为甘巴豆,其实还应包括较少见的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大花甘巴豆(K. grandiflora)。产地通用名称是Kempas(肯帕斯、克帕斯)、Empas(爱帕斯)、Impas(英帕斯、恩帕斯)。国内曾有学者把它当作人名译成甘氏豆的,但至今未发现Koompas这个姓氏。国内木材市场通俗名称有甘巴、甘拔、金笔、金不换等等。
1.2大甘巴豆Koompassia excelsa
因它同甘巴豆属和种加词excelsa意为巨大的而得名。产地的通用名Mangaris(门格里斯)、Manggeris(门盖里斯),也有称Mangis(门吉斯)和Tualang(土亚兰)。
2 树木分布
甘巴豆属共4种,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泰国、文莱等国。其中以马来甘巴豆和大甘巴豆最重要,均是常绿大乔木,树木高可至50~80米,胸径可达1~2米,枝下高20~25米,树干通直圆满。
3 原木性状
树皮厚1~1.5cm,质硬,碎片状剥落,表皮光滑或略粗糙,不裂或微裂,外皮灰褐色,内皮黄褐或棕褐色。石细胞多,沙粒状或小片状,星散或做层状排列。
材表粗糙,有沟槽,波痕可见,大径材材表有因内含韧皮部形成的疤瘤,该处常见浅红色斑块;原木端面有明显的弧形带状内含韧皮部。带宽6~12mm,位置不定,长短不一,干燥时常造成环裂(图3)。不足60cm直径的中、小径材,或大径材中心这一范围,没有此种特殊构造。时有脆心材发生。
4 宏观特征
4.1 甘巴豆
心材粉红至砖红色,久则变深呈桔红色,与边材区别明显。边材黄白色。生长轮通常不明显,有时借助深色材带和不太明显的轮界薄壁组织,生长轮略可见。
散孔材,管孔中等大肉眼下可见,单管孔及径列复管孔,数少,心材管孔内可见红褐色树胶。典型的翼状和聚翼状轴向薄壁组织,翼端尖锐(图1),并在纵切面上呈现黄褐色细纹。木射线在放大镜下可见,径面射线斑纹明显,弦面波痕可见。
4.2 大甘巴豆
生长轮、管孔、波痕和木射线状况与甘巴豆基本相同;但心材颜色和轴向薄壁组织有异。大甘巴豆心材暗红褐色,久则转深成巧克力褐色,轴向薄壁组织聚翼状和明显的带状(环管离管混合带),见图2所示。翼状者仅偶见。这个明显不同,是宏观区分甘巴豆与大甘巴豆的主要识别特征。
5 微观特征
导管横切面卵圆形,主为单管孔,少数径列复管孔,2-4个,纹孔式互列。木纤维细胞厚至甚厚,属韧型木纤维。木射线单列者少,多列者宽4-5细胞,组织异形。
轴向薄壁组织两木不同。甘巴豆是翼状占绝对优势,翼端断尖(图1);偶见纤细的长短不一的弦带状,通常宽仅1列细胞。大甘巴豆的则是带状和聚翼状占绝对数量,偶见翼状。薄壁细胞内菱形晶体常见。叠生构造是由于导管,木纤维,木射线、轴向薄组织等均是近似叠生状所形成,故在圆木材表和弦切面上可见波痕。
6木材性质
木材重硬至甚重硬,强度高至甚高,气干密度多为0.8g/cm3左右,但亦有报导称甘巴豆可达到1.1g/cm3者。结构粗至略粗,纹理常交错,有时呈波状,有光泽,略具蜡质感。微酸性,有腐蚀金属倾向。心材中等耐腐,边材易腐易蛀。
干燥稍慢,干缩率不大,径、弦差异干缩很小,不会产生大缺陷,但内含韧皮部处干燥时开裂(图3)。加工较难,切削阻力大,且易钝刀具,握钉、磨光、胶粘、油漆、着色性能良好。
7木材用途
木材经防腐处理后可用在重型工程结构,如枕木、桥梁、码头、桩柱、电杆、车船、集装箱底板等。未经防腐的心材,可作房建梁柱、搁栅、楼梯、地板、室内装修等。
还用作家具,胶合板芯、托盘、化工木桶和木槽、手杖和工具柄等。经浸油处理后,用作洗煤厂的共振筛木质连杆。江、浙、闽一带鱼民喜欢用作船板和船橹。产地还用来烧制优质木炭。
木材中的内含韧皮部既是识别特征,也是木材缺陷。虽然其径向宽只有几毫米到1厘米左右,弦向长度可达数十厘米,甚至呈半圆或环圆状,轴向长度可达数米,严重时会贯通整板,令其开裂至全分离。因此制材时要科学下锯,尽可能把它局限在少数板枋中,以免干燥时产生干裂,降低成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