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北翼重要港口,国际港口协会成员港。地理坐标为 120 ° 48 ′ 54 ″ E , 32 ° 00 ′ 45 ″ N 。 1982 年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现与世界上 65 个国家和地区的 199 个港口通航。
自然条件
风况:常风向东南。强风向为东南东,比较大风速 26.3 米 / 少。影响本地区的台风平均每年约 2~3 次,一般 6~8 级,基本不影响船舶正常航行。
气温:年平均气温 15 ℃ ,比较高月平均气温 29.6 ℃ ,比较低月平均气温为负的 0.2 ℃ 。常年不封冻。
交通状况
南通港海、江、河交汇贯通,交通便利,是理想的物资中转地南通港与通吕、通扬运河,京杭大运河贯通:陆路与 204 、 318 国道,宁通高速公路连接。正在建设中的通盐、通启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宁启铁路、港区铁路将进一步提高南通港的集疏运能力。
经济腹地
南通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南通市和苏北盐城、淮安、泰兴三市部分地区,面积约 5 万平方公里,人口 3000 万。工业经济以轻纺工业为主,兼有电力、机械、电子、电工、造船等门类。
港区分布及泊位情况
港口拥有 15 个泊位,其中 1000 吨级泊位 3 个, 3000 吨级泊位 4 个, 5000 吨级泊位 2 个, 25000 吨级泊位 2 个,码头岸线长 1941 米 ,码头前沿水深 4~ 10.8 米 。新港拥有实际生产作业码头长 427 米 ,前沿水深 3.5 米 ,共有 9 个泊位,其中 400 吨级货运泊位 7 个, 400 吨级客运泊位 1 个, 300 吨级港作船泊位 1 个。
南通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南通港务局、 2002 年实行政企分开而组建。集团公司下属如皋港、天生港、通州港、姚港、狼山港、集装箱等港务公司及外轮理货、船舶服务、引航、报关港口工程、代理等辅助配套的公司 20 家。现有千吨级以上公用生产泊位 23 个,其中万吨以上 10 个、比较大靠泊能力为 5 万吨级、核定年通过能力 1596 万吨,堆场面积 34 万平方米,仓库面积 2. 4 万平方米 。 2002 年 , 集团公司完成吞吐量 2227.5 万吨,集装箱 17.8 万 TEU 。
随着港口新一轮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狼山港区三期 3 座 5 万 ~10 万级泊位的全面开工建设,将新增吞吐能力 3000 万吨,集装箱 27 万 TEU 。整个三期工程建成后,集团公司必将迎来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发展目标
至 2005 年达到 3000 万吨, 2010 年达到 5500 万吨,满足南通市、苏北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拥有 14 个万吨级泊位、比较大靠泊能力 10 万吨级;按《南通港总体布局规划》 ( 修编稿 ) 完成沿江港区功能调整,形成货种齐全、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几个物流中心;完成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建设,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涉足沿海开发,与有关港口开展战略合作,提升港口形象和地位,成为江海中转的主枢纽港。
历史沿革
1904 年 8 月,为发展南通地方实业需要,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于长江岸边的天生港兴建两座设施较为齐备、并有一定规模的“通源”、“通靖”码头,设立南通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经营港口业务,南通港正式成立。
1957 年 8 月 10 日 ,长江航运管理局南通港务管理局成立。
1987 年,港口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南通港实行交通部和南通市双重领导、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1991 年作为国家“七五”期间的大中型重点项目之一的狼山二期工程全面展开, 1993 年工程竣工投产,总投资 2.5 亿元,建成了 3 座万吨级散货泊位、 6 座 2000 吨级长江泊位,年吞吐能力 840 万吨。 1994 年,为适应集装箱运输的不断发展,狼山二期集装箱、多用途泊位工程全面开工。 1995 年集装箱码头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试生产。 1997 年工程全面竣工,总投资 3.2 亿元,建成 2 座集装箱专用泊位,可停靠第三代集装箱船作业,年通过能力 15 万 TEU 。集装箱码头的建成,结束了南通港无集装箱专用码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