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飞机,曾经作为高不可攀的高技术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同时意味着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昂、勤务性低。这里笔者提出木质隐形轰炸机的构想,达到可以大批量生产、廉价、技术含量低、维护费用低的目标。
飞机发展史上轻金属结构取代木质结构的主要原因是轻金属结构强度更强。但是木头以及帆布蒙皮实际上是很好的透波材料,天然具备隐身效果,而且比起在高速温度剧烈变化的高速金属飞机相比,全木质结构更加容易附着吸波涂料,不容易剥落,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可采用结构更加松散,且更容易维护的吸波涂料。全木质隐身轰炸机,采用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常规多普勒雷达很难发现。而电磁波反射强烈的金属发动机等,在机身内部,隐身设计空间相当宽裕,很容易达到极佳的隐身效果的。而木质材料可隔热,比金属材料更容易实现小红外目标。综合看来,只要采用全木质结构,以前难以攻克的隐身难题将迎刃而解,而且可以大批量快速生产,成本低廉。
蚊式快速轰炸机
也许有人怀疑全木质轰炸机的性能。二战著名的全木质轰炸机蚊式轰炸机,采用一种少见的木质结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先用混凝土制造一个21英尺长的模具,然后将云杉木薄片涂上干酪胶后交替放置,盖上模具的盖子。此时,再向中间的橡胶气囊中充入压缩空气,待干酪胶固化后即形成一片木结构,将左右两片木结构对合,就成为木质胶合结构的机身。“蚊”式在此结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将木质胶合结构中间的木料改为一种轻质木材--巴尔沙木(和我国的泡桐类似),木质结构重量进一步减少,强度有所增强。木质的飞机能够由任何技术熟练的木匠进行生产,英国的钢琴厂、橱柜厂、家具厂都能投入飞机的生产。全木质结构的蚊式轰炸机在1941年2月的试飞中,曾经达到631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升限达11000米;尤其是在载重能力上,蚊式轰炸机可携带携带1800公斤的炸弹。蚊式轰炸机是二战期间采用的技术,在今天发动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研制出性能更加先进的全木质轰炸机。
全木质隐身轰炸机还要优化超低空性能。众所周知,借助地形实施超低空突防,可躲避大多数雷达的侦查。所以个人认为,我们这种全木质隐身轰炸机应以超低空突防为主,在复杂的地形地貌,比如说山地丘陵地带,主要突防高度不超过150米,在海平面比较低突防高度不超过15米。这样在隐身的基础上采用超低空突防又增加了一份保险。
当然有人会说,木质飞机与金属飞机相比,飞行速度慢,突防能力弱,生存力低下。但个人认为飞行速度慢不见得是坏事,相反我们在设计全木质轰炸机时,还要尽可能的扩大翼面积,甚至可以采取双翼结构,以提升升力,扩大载弹量,降低飞行速度。失速速度比较好能够降至150公里每小时以下,这样目标就会小于多普勒雷达的判定阀值,从而消失。同时全木质隐身轰炸机要具备较小的转弯半径,也就是较高的水平机动性,这样在超低空,通过小半径转弯,较低的飞行速度,可以躲避目前高空高速的喷气式战斗机的搜索与攻击。同时由于超低空飞行,在如此低的低空中是很难有雷达存在的,所以在全木质隐身轰炸机只需要注重上表面的雷达隐身设计,而底部则更需要注重红外隐身。所以不需要专门设计一个隐身机腹弹仓,炸弹只需要挂装在机翼机腹表面即可,简化了设计。
当然,即使有隐身,超低空突防两大技术傍身,由于速度低,木质结构脆弱,使得被击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全木质结构成本低廉,可以大批量生产,所以每架木质隐身轰炸机搭上一名昂贵的飞行员就非常不合算。所以个人建议,将全木质隐身轰炸机设计为无人机。战前通过卫星等各种方式侦查获取敌纵深情报,设计突防线路,为无人机装定突袭路线,全木质无人机轰炸机放飞后,通过自身的惯导系统+GPS(或地形地物)修正,实施导航,无人机需要具备相当的自动规避功能,以及超低空地形跟随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战术对抗能力,比如察觉到本机遭受攻击后,可快速释放金属箔条/红外干扰弹诱饵,实施有源干扰,同时小半径转弯脱离。无人机轰炸机还可通过卫星为后方传输目标照片,轰炸前,拍摄目标照片,以供后方操作人员辨读分析目标,决定是否实施轰炸;轰炸过后,也需拍摄照片,供后方操作人员判定目标被摧毁情况,是否需要继续攻击。这样无人轰炸机通过多次使用,投送弹药的成本要低于巡航导弹,且人在回路,战术性也更强。
当然,全木质轰炸机存在使用寿命低的问题,木质结构寿命可能低于10年。但是战时大批量快速生产可弥补这一点,平时不需要做大量储备轰炸机,只需要储备足够的零部件,战时临时组装。这种全木质轰炸机应该作为类似巡航导弹一样的消耗品来看待,战损率即使高达10%-20%,也是可以承受的。
个人在这里提出全木质无人隐身轰炸机的以下参数:
航程:3500公里
比较佳巡航高度:<250米
升限:9000米
载弹量:2000公斤GPS精确制导炸弹(1000公斤*2,500公斤*4,250公斤*8)
巡航速度:250公里每小时
比较低速度:<150公里每小时